公司地址
重庆市丰都县龙孔镇楠竹村3组88号
山水之城,美丽丰都,欢迎您!
—— FOLK CUSTOMS ——
作为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民间习俗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上一条重要的金色纽带,而丰都民间传说(以下传说均为在丰都当地进行田野调查或整理丰都县志所得)所体现出来的民间习俗作为纽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格尔茨在解释人类学时谈到:“文化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可以通过文化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1]因此,探索丰都的民间习俗文化既可以寻求丰都人民对社会秩序的内在反映,也能反衬出丰都民众生活的厚度,精神的深度,艺术的纯度。本文仅以几个较为典型的丰都习俗进行简要阐述,望对丰都的民俗文化研究有所促进作用。
一、繁衍习俗
人类的繁衍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丰都的《女当家》传说中讲述丰都的一个村庄从未有人怀孕,村庄的一位樵夫机缘巧合之下喝下一瓶“水”,这瓶水具有怀孕的功效,于是樵夫成为这个村子里怀孕的头一人。有的传言则用感生观念解释妇女怀孕,如《踩踩坡》,它讲述的是远古时期的丰都妇女“踩踩坡”跟随脚印来回踩上3遍便会怀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怀孕这一现象才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丰都人民对天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拜与敬畏之心。
满月是婴儿长到30天时所行的礼仪。丰都民间传说《满月行》相传在很久以前,一户贫穷人家无儿无女,但是这对夫妇却一直积善行德,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一日晚,这对夫妇受老树点化:“念你们积德行善,故赐予一儿一女,待他们满30日,便到东门大石头旁作揖方可长寿。”没过几日,少妇果然怀了龙凤胎,此事逐渐传开。以后一旦哪一户人家有了孩子,早饭后,奶奶或妈妈就会背上孩子朝东走,当地人称之为“出行”,将孩子拜寄给大石头或参天古树,且作揖许愿,望孩子能坚韧如磐石,百年长寿。
从这些“小心翼翼”的风俗中,我们可以感知丰都人民时常把对天、自然的崇拜寄托在一些代表性的神灵身上,从而尊重生命与自然,达到人与万物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栽秧习俗
丰都民间传说《请过午》讲述在很久以前一位仙人落难到丰都一个农村,当时这位仙人被当地的一户人家救下。一年大旱,全村人都没有收成,仙人决定利用自己一丝灵力拯救这个村子,他分为三次给村庄降水。全村人联合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拿出来装雨水,中午的雨水接完,大家就近原则吃午饭,等待下午雨水的到来,因此形成了后面的“请过午”风俗。在丰都县劳动民众栽秧时对于时间的把握与分配十分到位。人们把栽秧分为早、中、晚三次,令人惊讶地是那一片区的人户都能掌握不同时辰的时间点这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习惯养成。一般劳作到两三个小时后,主人请帮忙的人吃汤圆或面食等食物,当地把这叫做“请过午”。等到了下午3点左右,人们会再插秧约两个小时直至傍晚收工回家。
在一整天的栽秧劳作中,我们可以洞悉丰都劳动人民尊重自然的劳动法则,这是丰都劳动群众对于自然的友好,更是对时间的一种无条件地尊重。“在生命存在上,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不可分离。客观地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主观地说,自然界又是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2]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可能独立于天地而存在。“因为在民众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们相信自然界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有情欲、有生殖力,所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达到‘绝地天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目的。”[3]丰都民众正是意识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目的。
三、禁忌习俗
丰都民间传说《禁忌》讲到丰都自农历七月一日开始鬼门关会打开,直到七月三十日关闭。七月初一的这天,鬼魂们允许返回阳间探望亲人,于是人们需要在自家大堂摆上香、冥币以及可口的饭菜招待老辈们。因此老一辈教导在七月出生的孩子不要在晚上庆祝生日,以免对老祖宗不敬。
此外,丰都作为鬼都,自然有着更多禁忌习俗。遇到丧事时,孝子禁吃含有动物油的肉类;立春后遇到戊日,不能动土(挖土、耕田);春分时节忌上山打柴,怕打扰了雀鸟幽会;禁乱抛字纸,人们认为这样有辱“圣贤”,属于不尊师重道的行为;春季办“清蘸会”,禁屠羊等等。这一系列的禁忌虽然不排除其中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也贯穿着丰都民众对自然生物以及生态环境的一种情感——保护。通过了解这些禁忌,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其中的部分思想,丰富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民族之间的交流。
Copyright ©2021 智慧丰都 版权所有渝公网安备 50023002020259号||企业资质
Copyright ©2021 智慧丰都 版权所有渝公网安备 50023002020259号|| 技术支持:万商云集|企业资质